清晨六点,湖北省荆州市纪南文旅区的赵湖绿园生态农旅融合田园综合体里,杨顺海正带着村民采摘新鲜芦笋。“以前在西安工地搬砖,一月挣四五千,现在跟老杨干,活轻省多了,还能照顾家里老人,年收入也较之前有了变化,”村民张大妈边麻利地收割芦笋边说。
曾经在西安务工的杨顺海,如今掌舵着占地820亩的省级返乡创业示范项目,2025年上半年营收突破275万元,较去年同期翻倍,直接带动了周边50多名像张大妈这样的村民实现稳定就业。“从一把锄头到年产值千万的园区,是家乡的土壤给了我和乡亲们扎根的力量。”杨顺海的感慨,道出了湖北百万返乡创业者的共同心声。
2025年新春第一会上,湖北提出以“支点建设”引领高质量发展,将返乡创业作为激活县域经济、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抓手。从荆楚大地到鄂西山区,一场由乡情纽带、政策红利、产业基础共同催生的返乡创业浪潮,正为湖北建设中部崛起战略支点注入强劲动能,更点燃了千万普通劳动者在家门口实现梦想的希望。
“在上海创业时最想念的就是宜城的牛肉面,现在车间就在家隔壁,每天都能陪父母吃早饭。”湖北鑫鼎泰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车间里,程青青抚摸着自主研发的高频碰撞焊接机,这款拥有国际发明专利的设备,正源源不断地供应给比亚迪、大众等车企。“程总回来办厂是大事,我们这些懂机械的也乐意跟着回来干,”25岁的调试技工小王熟练地操作着设备,“技术用得上,工资不比外面低,关键是能天天回家,踏实!”从100平方米的上海小厂到2000平方米的宜城智能制造基地,这位41岁的创业者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从“沪漂”到“宜城智造”领军人物的蜕变,也吸引了20多名本地技术工人加入。
程青青的回归不是偶然。荆州市建立的142万条在外人员信息数据库,像一张无形的网,将散落各地的楚才与家乡紧密相连。在京津冀、长三角等荆州人集聚区域设立的19个返乡创业服务站,每年春节前后开展的“返乡创业推介周”活动,让“回家”成为越来越多游子的选择。2025年以来,仅荆州一地新增返乡创业6194人。
这种“磁吸效应”在全省形成共振。宜昌在上海、广东等地设立6个联络站,精准摸排1.38万名有创业意愿的“三有”人员;天门通过“看家乡·惠创业·向未来”活动,近三年吸引10万人回归服装电商产业;咸安区建立5.03万人的省外人员信息库,上半年开展60余场返乡推介活动。从“孔雀东南飞”到“群雁西北归”,湖北正以乡情为媒,吸引着游子归巢,也为本地劳动者创造了更多优质就业岗位,重构人才流动的新坐标。
走进荆州经开区的岑晟返乡创业园,9.6万平方米的园区里,36家返乡企业正忙碌生产。湖北准视光学的车间内,工人们组装的光学镜片将供应给华为等企业,这家由楚商回归创办的企业,年产值已突破3亿元。“园区提供从宿舍到食堂的一站式配套,我们拎包入驻就能开工。”企业负责人感慨道。这一便利条件,也让附近乡村的富余劳力能就近安心工作。
这种“政府引导+集体出资+市场化运营”的模式,有效破解了返乡企业用地、资金难题,加速了项目落地和人员招聘。园区毗邻美的、恒隆等龙头企业,形成“15分钟产业配套圈”,未来5年预计带动投资6亿元,提供超1000个岗位。在湖北,这样的创业载体正形成梯度布局:13个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承载核心项目,37个县市级产业园区培育中小微企业,26个特色街巷服务个体创业者,237个乡村工坊扎根田间地头。
沙市码头返乡创业街巷的蜕变更具代表性。这片占地975亩的老码头,通过保护工业遗产、规划三大主题区,吸引61家返乡企业入驻。“不仅免了前两年租金,具体解决了我这样小本创业者的起步难,还帮我们对接了50万元创业贷款。”在街巷经营文创工坊的李婷,从深圳返乡后在这里实现了创业梦。“90后”店员小陈原本在广东做销售,“这里环境有特色,离家近,帮李姐做线上直播带货,工资也满意。”今年“五一”期间,这条1.5公里的滨江创业长廊客流量达11.4万人次,成为人气爆棚的创业就业新地标。
从“四全”模式的岑晟园区到“五有”赋能的沙市街巷,湖北正构建起覆盖“初创-成长-成熟”全周期的创业生态系统。截至目前,全省建成省级返乡创业园12个、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34个,累计为返乡项目融资超20亿元。
“从武汉光谷到荆州老家,不仅是距离的缩短,更是产业链的延伸。”站在占地210亩的新侨绿色光电产业园,陈义兵望着生产线感慨万千。这位与兄长陈义红博士从新加坡回国的创业者,2022年响应“楚商回归”号召,投资15.5亿元在家乡建设产业园,投产一年即营收6000万元,解决了300余名就业问题。“以前在南方做普工,现在厂里培养做精密组装,技术含量高了,发展空间也更大了,”入职一年的组装工老李表示满意。
这个对标武汉光谷的产业园,已吸引30家光电企业入驻,形成从核心部件到终端产品的完整链条。这正是湖北以劳务品牌引领产业集群的缩影——荆州区培育的“光电荆工”品牌,联合高校每年培养500余名专业人才,着力壮大本土光电产业工人队伍,从业人员达3万余人;天门擦亮“天门衣商”品牌,推动服装电商年交易额突破500亿元,带动25万人就业,产品覆盖15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
在湖北英山县,丰昇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的王维则探索出“国企+村集体+企业”的共富模式。通过组建现代化公司,开发茯苓、蕲艾等产品,吸纳了300多名村民就业,其中脱贫户占20%。“我们的茯苓糕通过直播单月销量超100吨,乡亲们的收入翻了番。”王维的创业故事,折射出湖北返乡创业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。“在合作社干活比种地轻松,计件工资多劳多得,家里也能顾上,”一位负责包装的中年女工说。
数据显示,2025年湖北返乡创业人员在农产品加工、文旅、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领域创业占比达67.7%,形成“一人成功创业,百人稳定就业”的乘数效应。石首建筑防水特色园区牵引1.2万人返乡,监利玻铝产业带动109家上下游企业回归,一个个产业集群正成为县域经济的新增长极。
“从签约到投产只用3个月,咸安速度让我们吃了定心丸。”盛新宝新能源项目负责人对当地的“代建自建+租售并举”模式赞不绝口。在咸安区,“人才创业创新超市”整合41项政策,提供“一站式”帮办服务,让创业者少跑腿,项目早开工、早招工、早见效,上半年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.93亿元,新增返乡创业人员738人,同比增长83.58%。
这种“店小二”式服务已在全省形成规范。宜昌编印7类41条政策“一本通”,为378名创业者匹配“服务专员+导师”,贴身解决项目落地过程中的实际问题;天门推出“六贴一惠”政策包(涵盖创业贴息、租金补贴等多方面),“天创贷+天服贷”年新增贷款4亿元;荆州首创“返乡创业快贷”,首批授信3200万元,赵湖绿园等项目获500万元额度。从金融支持到技能培训,从场地供给到子女入学,湖北正构建“全要素保障”的服务体系。
在政策红利的催化下,湖北返乡创业已从“星星之火”渐成“燎原之势”。2025年上半年,全省新增返乡创业经营主体超1.2万个,直接带动就业8.3万人,返乡创业项目营收同比增长23%。从城市到乡村,从车间到田间,一个个返乡创业的故事正在续写,它们共同构成湖北支点建设的鲜活注脚。
夜幕降临,沙市码头的文创灯光次第亮起,杨顺海的蝴蝶庄园里工人已完成收尾工作,程青青的车间仍在赶制订单。这些散落荆楚大地的创业项目所点亮的生活希望,正汇聚成湖北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根基。正如一位返乡创业者和他的员工共同见证的那样:“湖北的返乡创业支点,不仅支起了产业的高度,更支起了千万普通劳动者‘家门口就业致富’的梦想和奔头。”(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翀 通讯员 周世玮)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大风追踪|重庆3女子贵州买避暑房避暑,晚饭后结伴散步被大树砸倒致1死2伤,2伤者维权一年获9万元补偿
江苏最新预警:南京、无锡、徐州、常州、苏州、南通、淮安、扬州、镇江、泰州、宿迁注意!
活不起了吗南昌八一广场拍照乱象引争议 当地文旅连夜整改获赞
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、浙江省委书记王浩、重庆市市长胡衡华等,出镜《焦点访谈》
中工网为全国总工会主管、工人日报社主办、中国工会网络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建设和管理的中央新闻网站